• 最佳回答

    銅仁好玩的地方有思南石林、梵凈山景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大明邊城。

    1、思南石林

    思南石林景區位于思南縣長壩苗族土家族鄉,距鄉政府駐地1.5千米,地處烏江思林電站庫區內,石林綿延3個丘陵,出露面積4.9平方千米,展示了石芽發育從幼年到青年到老年各個時期的地質特征,有針狀、劍狀、桂狀、塔狀、城保狀。2014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梵凈山景區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境內,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2.75平方千米,緩沖區面積372.39平方千米。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

    1978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原名三山谷,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也是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

    梵凈山擁有最重要的顯著的多元化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并有大量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孑遺物種,國寶級珍稀動植物以黔金絲猴和珙桐、梵凈山冷杉最具代表性,在生物的多樣性及獨特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8年10月,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3、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石阡溫泉群位于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城南端,松明山西麓,龍川河右岸。溫泉群由凱峽河景區、樓上古村落景區、石阡溫泉與古建筑景群、鴛鴦湖獨立景點構成,以獨特的熱礦泉和古建筑群為代表,是開展觀光游覽、保健休閑和科學文化活動的風景名勝區。

    1995 年3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溫泉命名的風景名勝區。201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4、大明邊城

    大明邊城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貴州省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東郊,于水晶閣沿錦江右岸展開。

    核心景區劃分為邊城廣場演藝區、邊城市井文化區、邊城軍事體驗區、邊城水師龍舟營、大明水寨錦江漁文化區、大明酒莊、水上樂園區和兒童社會體驗館等八大文化體驗區塊。

    擴展資料:

    銅仁市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在遠離河谷的山原面上巖溶、丘陵、洼地較多,地面起伏不太大,全境以山地為主,占全區總面積的67.8%,其次是丘陵占28.3%,壩子及其它地貌面積僅占3.9%。

    以梵凈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銅仁市東西部的分水嶺,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

    銅仁市地質構造屬揚子淮地臺南緣,二級構造單元由東向西可分為江南臺隆和上揚子臺褶帶。其中江南臺隆又可分銅施臺凹和梵凈臺凸兩個次一級構造單元,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和二疊系地層,其次為震旦系、三疊系和老弟三系地層。

    由于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斜坡及四川盆地和湘西丘陵的過波地帶,形成西高東低,中部高,四周低,武陵山脈縱貫本區中部的地形。以梵凈山為中心的穹窿構造的臺升。

    使梵凈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銅仁地區東西兩部的分水嶺《東部有流人洞庭湖的沅江水系,地貌為低山丘陵,河流切割較淺,平源起伏地面或剝夷面保存較廣,風化殼厚度大,沿岸多河谷壩子。

    更多回答

    當然有啦!譬如:革命家周逸群先生. 周逸群(1896~1931)   中國湘鄂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

    原名周立鳳。

    1896 年6月25 日生于貴州銅仁。

    1919 年赴日本留學。

    曾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愛國活動。

    1923 年回國,在上海參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4年10月在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積極從事青年軍人運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北伐戰爭中,率宣傳隊到國民革命軍賀龍部 ,先后任師、軍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發展中共組織。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南下后任起義軍第20軍第3師師長,率部參加瑞金、會昌等戰斗。

    1928年1月,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 ,參與領導荊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26633兩岸年關暴動。

    3 月上旬組織工農革命軍, 發動湘鄂邊武裝起義,占領桑植縣城 。

    后轉往石首 , 重建中共鄂西特委 ,任書記,統一鄂西地區黨的領導和軍事指揮,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赤衛隊,在洪湖、白露湖和華容東山一帶開辟了若干小塊游擊根據地。

    1929年春,把江陵、監利等縣游擊武裝編成鄂西游擊大隊 ,后擴 編 為鄂西游擊總隊 ,兼總隊長。

    領導鄂西地區軍民,運用“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 ” 等游擊戰術 ,挫 敗國民黨軍和地方武裝的多次“清剿”。

    1930 年 2月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兼政治委員,與軍長曠繼勛率部連克潛江、郝穴和調 弦口等城鎮,4月主持召開鄂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創建洪湖蘇區。

    同年7月,第六軍與第四軍組成第二軍團,他任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前委書記,與賀龍領導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9月,調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

      1930年9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

    在二軍團主力南下、國民黨軍重兵“圍剿”的極端困難情況下,組建江左、江右軍和獨立團,與段德昌指揮部隊相繼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保衛了洪湖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和地方武裝力量。

    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陽縣賈家涼亭附近遭國民黨軍伏擊,英勇犧牲,時年35歲.現代音樂演唱家: 野馬先生 野馬:原名許藝舟,貴州思南縣許家壩鎮人。

    巍峨的大山,清淳的山泉、孕育了他得天獨厚的音樂天賦。

    他的主要作品有:《梵凈山》、《山妹子》、《土家漢子》、《貴州人》、《夜郎花》、《花燈姑娘》、《請到土家來》等。

    這些作品在貴州、廣東、湖南、湖北演唱后,震驚中國歌壇。

    被譽為“中國土家族歌王”。

    2002年野馬先生率自己組建的牧馬人樂隊應中共銅仁地委邀請,參加了梵凈山首屆國際旅游節開幕式 ,被中共銅仁地委受于:"梵凈山旅游形象大史"2003年野馬先生在深圳舉辦了“情系羅湖,夢回梵凈”個人演唱會主打歌《山妹子》,深得觀眾好評 2004年野馬先生簽約于湖南長沙“紅太陽”演藝中心,同年與歌后韓紅在深圳寶安舉辦了天王星大型演唱會 2005年野馬先生回貴州參加了“黃果樹杯”多彩貴州,直接進入復賽,同年7月回家鄉自己出資拍攝原創MTV作品《山妹子》、《請到土家來》、《梵凈山》 2006年參加了中央三臺星光大道3月份月冠軍擂臺賽,5月3日代表家鄉思南參加多彩貴州銅仁地區決賽 獲"最佳創作獎" 同年原創歌曲--山妹子--入圍2006原創中國十大新人原創候選名單.10月受央視邀請參加2006世紀網絡推廣會,現簽約于現簽約于“北京世紀經典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原創中國)”。

    銅仁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橋梁凌空兩岸,猶如15條彩虹。

    銅仁老城一面倚山,三面臨水,發源于梵凈的兩條江自西自北而來,匯于銅仁,稱錦江;錦江繞城半周,然后東去 銅仁一角流入湖南沅水。

    錦江沿岸有壯觀雄奇的六龍山溶洞群。

    其中已開發的九龍洞為貴州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在市內西門碼頭乘船就可以游覽九龍洞及錦江風景區。

    銅仁是杰出的紅軍將領周逸群烈士故鄉,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處,烈士塑像一座,往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銅仁地區主要旅游景點:梵凈山 ?沿河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沿河土地灣黔東革命根據地?九龍洞 ?太子石 ?南岳飛泉 ?沿河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四野屯 ?紅二、六方面軍紀念碑 ?云海波濤 ?中流砥柱 ?云彩江聲 ?魚梁夜月 ?文筆凌云 ?六洞嵐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嶺歸樵 ?萬笏朝天 ?兩江春色 ?金鱗游泳 ?東山樓閣 ?東山寺 ?錦江公園 ?十里錦江 ?長壽村 ?思南石【一】梵凈山: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 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

    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

    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

    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的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呢?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493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

    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

    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云,故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

    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嶺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云環繞,直指蒼穹。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

    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云天之上。

    還有那獨立撐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巖)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于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

    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

    峰回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

    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

    還有那云、霧、風,波譎云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

    在明朝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

    在梵凈山的滴水巖附近,有一塊奉萬歷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

    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

    ”明朝萬歷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于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

    ”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

    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

    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

    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

    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

    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桐)等珍稀植物。

    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國務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

    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

    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于先人愛惜,也得力于當代人的保護。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

    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

    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

    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

    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梵凈山的過去屬于我們歷代的先民,而梵凈山的現在和未來已不僅僅屬于它所在當地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人,它還屬于全人類。

    隨著大旅游、大開放思路的逐步確立,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梵凈山將東連以張家界、武陵源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南接以陽河、杉木河為代表的旅游景區,形成一個合理的旅游鏈條,構成橫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

    再加上銅仁大興飛機場的復航,玉屏至銅仁高等級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凈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懷鐵路也即將開通,梵凈山必將逐步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

    這,也是銅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是一方凈土。

    誰不向往這么一個返樸歸真、怡養身心的人間仙境呢!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

    梵凈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

    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

    自明萬歷年間開始,建梵剎廟宇,成為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

    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有“世界獨生子”之稱,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稱之為“灰金絲猴”。

    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最初1991-1993調查僅為3只!現在僅有500余只,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黔金絲猴的分布環境比較特殊,主要活動于保護區東北部松江縣境內,海拔1400―1800米之間;那里地形崎嶇、林木茂盛。

    它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為食,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

    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活動的地域范圍各不重疊,囿于固定的領地。

    對于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尸習俗。

    【二】九龍洞: 九龍洞景區位于城東的漾頭鎮是市區較近的旅游好去處,六龍山脈北端、 洞內景觀錦江南岸大峽谷之中,區內山峰林立,重巒疊嶂,溪谷幽深,竹木蒼翠,植被完好,既有璀璨崢嶸的巖溶洞群,雄奇險秀的錦江峽谷,逶迤秀麗的錦江(漾頭)庫區,還有考古價值較高的巖董、杜家園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遺址,是一個集觀賞和科研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九龍洞是該景區的主體景點,洞內空曠寬敞,氣勢磅礴,景物眾多。

    (主)洞長2284米,寬100多米,高75~80米,面積7萬多平方米。

    全洞分為8廳和一道暗河,廳又分為兩層,上層6廳,下層2廳,上下廳及洞洞之間均有小洞相連,深不可測。

    洞內遍布鐘乳石筍、石柱、石簾、石瀑、石幔、石花、石針等,有的似云海奔涌,有的似飛禽走獸,有的似奇花異草,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神奇瑰麗,令人留連忘返,遐想不斷。

    從市區坐旅游景區的車或者去城區中心西門橋渡口乘坐旅游船可以到達{是欣賞錦江沿岸秀麗風景,良好生態景觀的好選擇。

    },坐車的人到了錦江對岸乘船過河,均為坐馬上山,走路也行但是喜歡輕松的游客和想體驗坐馬背感覺的游客可以選擇,到了門口購買門票即可進入內部檢票進入洞內,欣賞雄奇壯麗的溶洞自然奇觀。

    【三】錦江旅游區從佛教名山梵凈山,流出兩條江,一條叫大江,一條叫小江,兩江穿山越谷,在銅仁城中匯合形成了錦江。

    就在三江匯流的地方,一巨大巖石突兀江心,成為銅仁的中流砥柱――銅巖,巖上供奉“儒、釋、道”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銅像,銅仁的歷史淵源由此而起,銅仁因此而得名“銅人”。

    又因三位鼻祖的教義宗旨均以“仁”為核心,遂改名為銅仁。

    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錦江孕育了銅仁――仁義之城。

    這是一個被山懷抱的城市,一個被水滋潤的城市。

    穿城而過的錦江孕育著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將城市裝扮得如詩如畫。

    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水墨山水畫卷伴著千年流淌不息的錦江徐徐展開。

    由亞太環境保護協會APEPA中國委員會、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CUI等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三屆(2009)中華100大生態親水美景口碑金榜,日前在香港發布,貴州省銅仁市十里錦江入選十佳。

    銅仁因水而興。

    錦江下洞庭,入長江,古時,是銅仁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賈云集”,曾經盛極一時,素有“黔東重鎮”之稱號。

    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的銅仁人,水上行舟,運輸、捕魚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你依然能聽到城中江聲漁歌繚繞,看到綠柳下一個個靜候江水的休閑垂釣者。

    更為有趣的是那夕陽里的十多座大橋上,一排排橋釣者悠然自得的情景不得不令你駐足守候橋下的魚上鉤。

    錦江帶給這里的人們無限歡樂,讓您無時無刻都能盡享到游泳的樂趣,垂釣的樂趣,人魚水嬉戲的樂趣。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垂釣、游泳、高臺跳水、龍舟、漂流、獨竹漂等水上運動依然是銅仁人最大的愛好和樂趣,錦江不僅養育了勤勞勇敢的銅仁人,更賦予了銅仁獨具特色的水文化、漁文化、龍舟文化。

    團結、力量象征的龍舟競渡也因此而成為銅仁最悠久、最豐富、最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習俗。

    龍是中國吉祥的象征,掌管降雨的神。

    古時,是銅仁侗族人最崇敬的神靈。

    龍的傳說在這里優美動人,惟妙惟肖。

    賽龍舟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源遠流長。

    龍舟競渡,在銅仁俗稱“劃龍船”,雖然同紀念屈原有關,但在銅仁卻賦予它新的含義。

    最早是這里的侗家人向神龍祈福免災的一種祭祀活動。

    銅仁有句俗話叫做“端午不下,犁耙高掛”。

    意思就是如果端午不下雨的話,今年就會遇到旱災。

    一年無雨,必影響到農作物生長,沒有收成。

    因而,每年農民完成了一年的春耕春種,就開始忙著向降雨的神龍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時值端午時節,村村寨寨的人們殺豬宰鴨,沿母親河――錦江開展祭祀活動。

    為了能引起神龍的注意,讓神龍知道百姓的意愿,按時節降雨。

    每個村寨家家戶戶就按人頭湊份子,依照龍的樣子打造一條龍船,并買來豬和鴨子做供品。

    挑選村里身強力壯的后生20―40人在河里來回劃著龍船,齊聲吼叫,喚龍降雨,并扔下活鴨子和香噴噴的臘肉、豆腐、糯米做的粽子,鹽菜、酸辣肉餡的蒿菜粑誘龍出水,意在請出水里的神龍來到人間接受村民的供奉,降雨。

    爭強好勝的侗家漢子劃著幾十上百條龍船在錦江歡快的穿梭,相互追逐,追搶在河里撲騰的鴨子,歡呼聲、吶喊聲震天響。

    船越劃越有勁,舟越行越快,最后演變成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勇敢爭先的劃龍船比賽。

    岸上人都為自己村里的龍船吶喊助威,哪個村的龍船勝利了,就是為這個村爭了光,村民像迎接英雄一樣將劃船的后生迎進村,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涌進村里的祠堂,擺上慶功宴,端上豐盛的貢神食物,家家戶戶拿出自制的甜米酒開懷暢飲,犒勞為村爭光的英雄們。

    只有拿頭獎的英雄們才能吃上豬頭。

    那是一件終身都會感到光榮而自豪的事情。

    劃龍船比賽從此成為同飲錦江水的各族農民喜聞樂見的群眾自發性水上運動。

    每年端午前十幾天,村村寨寨農民便自發地組織起來,把擱置了一年的龍船用桐油“油”一遍,請進水里,開始操練起來。

    到了了端午那天,各地龍船便相約聚集在銅仁城中三江匯流的銅巖,等待比賽。

    這一天,銅仁城鄉萬人空巷,齊聚錦江兩岸,觀看比賽。

    政府從此也將這項自發的群眾體育賽事納入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壯大起來。

    錦江兒女一代代傳承著這瑰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且愈演愈烈,從由男人主宰的龍舟比賽發展到女子龍舟參與比賽,從傳統龍舟比賽發展到國際標準龍舟比賽,直至演繹為舉辦國際龍舟賽事。

    2009年1月,銅仁還榮獲了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的稱號。

    錦江景區沿岸如詩如畫的景點,主要包括武陵橋城、錦江十二景、錦江公園、水晶閣等。

    (1)武陵橋城。

    銅仁市是一座多水的橋城,僅城區就有大小十余座風格各異的大橋。

    橋下江水碧波蕩漾,錦江兩岸綠樹掩映,江上漁舟點點,既有名城蘇州的婀娜多姿,更有山城銅仁的風格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橋城。

    (2)錦江十二景。

    錦江十二景是錦江沿岸較有特色的自然景點,分別是:南岳飛泉、兩江春色、中流砥柱(銅巖)、東山樓閣、云彩江聲、文筆凌云、金磷戲水、漁梁夜月、石笏朝天、蘆洞嵐光、玉屏晴雪、西嶺歸樵。

    (3)水晶閣半島。

    位于城東太乙峰下,錦江東岸,島三面環水,半島古樹參天,幽香四溢。

    江面碧水映翠,漁舟如梭,宛如一幅流動的風景圖。

    (4)銅巖跨鰲亭。

    在銅仁錦江兩江匯流處,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總體面積486平方米,“孤嶼嶙峋,當兩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瀾于既倒”,這便是與“銅仁”有著極深淵源的銅巖。

    相傳,元朝時有漁人潛入銅巖底,“見巖足如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53765中有銅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銅仁”也因此而得名。

    三尊銅人為儒、道、釋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

    而銅巖上的“跨鰲亭”,歷代皆有修建,最早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所建,現存之亭系1993年重建。

    舊時相傳,銅巖旁迎小江處有沙洲隱于水中,每逢鄉試前,如洲現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掛榜洲”。

    每逢鄉試前七日,銅仁的地方官按古制舉行賓興大典,在跨鰲亭上設宴招待應舉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寵餞”,以求個“獨占鰲頭”的吉兆。

    【四】中南門古商埠文化街區據史料記載,作為“黔東門戶”的銅仁,早在宋代就有湖南、四川、江西的客商來此貿易;明、清時期,更是“商賈檣帆、絡繹不絕”,素有“黔東護商?!敝u;清末民初,銅仁濱河“船舶往來,日凡數十百號,商務不衰。

    外商在銅開設洋行五、六家”,城內有大中商戶400余家,成為黔東和川東一帶的各種土特產和省外常德、漢口等地工業品的集散中心和銷售市場。

    中南門、西門幾大碼頭商旅輻輳、異常繁榮。

    中南門曾是銅仁著名的碼頭和繁華商業區,以八大商號為主的大小商家,主要集中在中南門一帶。

    (1)中南門古城區。

    中南門古城區系明、清傳統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位于錦江北岸、東山西麓的中南門片區,背依東山,南臨錦江,群體龐大,布局井然。

    古城區占地總面積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總面積25544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個,古巷道11條,現存木結構及磚木結構建筑228棟。

    其房屋、道路建設及排水系統設計科學合理,顯示了古代民居建設規劃設計技術的高超水平,為黔東民居之典型。

    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2)銅仁古城垣。

    在中南門碼頭邊,看到一道用青石塊砌筑的石基,時斷時連,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銅仁古城垣的遺址。

    銅仁古城垣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距今已有700百余年的歷史。

    為銅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在全面進行進行維護階段】(3)川主宮。

    川主宮是銅仁市現存時代最早(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

    位于銅仁大小兩江交匯處的西岸,與銅巖上的跨鰲亭隔江相對峙。

    川主宮為二進高封火墻圍護四合院式建筑。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宮內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遍及全宮,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時期社會生活、戲曲、宗教藝術的珍貴實物。

    【被私人給引起火災,給燒毀大部分,現在正在復建原址,獲得國家批準而開始復建】.。

     銅仁 :英文(Tongren city)“中國西部名城”銅仁市是貴州省銅仁地區行署所在地,銅仁地區下轄1個縣級市(銅仁市 )、4個縣(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4個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1個特區(萬山特區)。

    位于貴州省(GuiZhou Province)東北,地處武陵山脈中部,緊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懷化市,重慶市秀山縣,地區范圍內有烏江連接兩地。

    銅仁市中心坐標為 27°43′″N, 109°11′″E。

    城市擴容2.4萬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城鎮綠化率達51%。

    該市下轄河西、環北、謝橋、市中、燈塔5個街道辦事處,云場坪、川硐、壩黃、茶店、漾頭5鎮,桐木坪、魚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龍山7鄉,150個自治村,是美麗富饒的寶地,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是銅仁地區行署所在地,市政府駐地謝橋街道辦事處。

    銅仁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橋梁凌空兩岸,猶如15條彩虹。

    銅仁老城一面倚山,三面臨水,發源于梵凈的兩條江自西自北而來,匯于銅仁,稱錦江;錦江繞城半周,然后東去 銅仁一角 流入湖南沅水。

    錦江沿岸有壯觀雄奇的六龍山溶洞群。

    其中已開發的九龍洞為貴州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在市內西門碼頭乘船就可以游覽九龍洞及錦江風景區。

    銅仁是杰出的紅軍將領周逸群烈士故鄉,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處,烈士塑像一座,往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銅仁地區主要旅游景點:梵凈山 ?沿河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沿河土地灣黔東革命根據地?九龍洞 ?太子石 ?南岳飛泉 ?沿河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四野屯 ?紅二、六方面軍紀念碑 ?云海波濤 ?中流砥柱 ?云彩江聲 ?魚梁夜月 ?文筆凌云 ?六洞嵐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嶺歸樵 ?萬笏朝天 ?兩江春色 ?金鱗游泳 ?東山樓閣 ?東山寺 ?錦江公園 ?十里錦江 ?長壽村 ?思南石  【一】梵凈山:  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 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

    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

    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

    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的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呢?   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493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

    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

    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云,故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

    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嶺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云環繞,直指蒼穹。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

    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云天之上。

    還有那獨立撐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巖)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于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

    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

    峰回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

    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

    還有那云、霧、風,波譎云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

    在明朝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

    在梵凈山的滴水巖附近,有一塊奉萬歷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

    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

    ”明朝萬歷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于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

    ”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

    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

    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

    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

    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

    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桐)等珍稀植物。

    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國務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

    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

    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于先人愛惜,也得力于當代人的保護。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

    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

    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

    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

    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梵凈山的過去屬于我們歷代的先民,而梵凈山的現在和未來已不僅僅屬于它所在當地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人,它還屬于全人類。

    隨著大旅游、大開放思路的逐步確立,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梵凈山將東連以張家界、武陵源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南接以陽河、杉木河為代表的旅游景區,形成一個合理的旅游鏈條,構成橫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

    再加上銅仁大興飛機場的復航,玉屏至銅仁高等級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凈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懷鐵路也即將開通,梵凈山必將逐步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

    這,也是銅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是一方凈土。

    誰不向往這么一個返樸歸真、怡養身心的人間仙境呢!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

    梵凈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

    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

    自明萬歷年間開始,建梵剎廟宇,成為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

      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有“世界獨生子”之稱,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稱之為“灰金絲猴”。

    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最初1991-1993調查僅為3只!現在僅有500余只,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黔金絲猴的分布環境比較特殊,主要活動于保護區東北部松江縣境內,海拔1400―1800米之間;那里地形崎嶇、林木茂盛。

    它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為食,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

    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活動的地域范圍各不重疊,囿于固定的領地。

    對于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尸習俗。

      【二】九龍洞: 九龍洞景區位于城東的漾頭鎮是市區較近的旅游好去處,六龍山脈北端、 洞內景觀 錦江南岸大峽谷之中,區內山峰林立,重巒疊嶂,溪谷幽深,竹木蒼翠,植被完好,既有璀璨崢嶸的巖溶洞群,雄奇險秀的錦江峽谷,逶迤秀麗的錦江(漾頭)庫區,還有考古價值較高的巖董、杜家園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遺址,是一個集觀賞和科研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九龍洞是該景區的主體景點,洞內空曠寬敞,氣勢磅礴,景物眾多。

    (主)洞長2284米,寬100多米,高75~80米,面積7萬多平方米。

    全洞分為8廳和一道暗河,廳又分為兩層,上層6廳,下層2廳,上下廳及洞洞之間均有小洞相連,深不可測。

    洞內遍布鐘乳石筍、石柱、石簾、石瀑、石幔、石花、石針等,有的似云海奔涌,有的似飛禽走獸,有的似奇花異草,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神奇瑰麗,令人留連忘返,遐想不斷。

    從市區坐旅游景區的車或者去城區中心西門橋渡口乘坐旅游船可以到達{是欣賞錦江沿岸秀麗風景,良好生態景觀的好選擇。

    },坐車的人到了錦江對岸乘船過河,均為坐馬上山,走路也行但是喜歡輕松的游客和想體驗坐馬背感覺的游客可以選擇,到了門口購買門票即可進入內部檢票進入洞內,欣賞雄奇壯麗的溶洞自然奇觀。

      【三】錦江旅游區  從佛教名山梵凈山,流出兩條江,一條叫大江,一條叫小江,兩江穿山越谷,在銅仁城中匯合形成了錦江。

    就在三江匯流的地方,一巨大巖石突兀江心,成為銅仁的中流砥柱――銅巖,巖上供奉“儒、釋、道”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銅像,銅仁的歷史淵源由此而起,銅仁因此而得名“銅人”。

    又因三位鼻祖的教義宗旨均以“仁”為核心,遂改名為銅仁。

      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錦江孕育了銅仁――仁義之城。

    這是一個被山懷抱的城市,一個被水滋潤的城市。

    穿城而過的錦江孕育著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將城市裝扮得如詩如畫。

    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水墨山水畫卷伴著千年流淌不息的錦江徐徐展開。

    由亞太環境保護協會APEPA中國委員會、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CUI等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三屆(2009)中華100大生態親水美景口碑金榜,日前在香港發布,貴州省銅仁市十里錦江入選十佳。

      銅仁因水而興。

    錦江下洞庭,入長江,古時,是銅仁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賈云集”,曾經盛極一時,素有“黔東重鎮”之稱號。

    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的銅仁人,水上行舟,運輸、捕魚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你依然能聽到城中江聲漁歌繚繞,看到綠柳下一個個靜候江水的休閑垂釣者。

    更為有趣的是那夕陽里的十多座大橋上,一排排橋釣者悠然自得的情景不得不令你駐足守候橋下的魚上鉤。

    錦江帶給這里的人們無限歡樂,讓您無時無刻都能盡享到游泳的樂趣,垂釣的樂趣,人魚水嬉戲的樂趣。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垂釣、游泳、高臺跳水、龍舟、漂流、獨竹漂等水上運動依然是銅仁人最大的愛好和樂趣,錦江不僅養育了勤勞勇敢的銅仁人,更賦予了銅仁獨具特色的水文化、漁文化、龍舟文化。

    團結、力量象征的龍舟競渡也因此而成為銅仁最悠久、最豐富、最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習俗。

      龍是中國吉祥的象征,掌管降雨的神。

    古時,是銅仁侗族人最崇敬的神靈。

    龍的傳說在這里優美動人,惟妙惟肖。

    賽龍舟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源遠流長。

    龍舟競渡,在銅仁俗稱“劃龍船”,雖然同紀念屈原有關,但在銅仁卻賦予它新的含義。

    最早是這里的侗家人向神龍祈福免災的一種祭祀活動。

    銅仁有句俗話叫做“端午不下,犁耙高掛”。

    意思就是如果端午不下雨的話,今年就會遇到旱災。

    一年無雨,必影響到農作物生長,沒有收成。

    因而,每年農民完成了一年的春耕春種,就開始忙著向降雨的神龍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時值端午時節,村村寨寨的人們殺豬宰鴨,沿母親河――錦江開展祭祀活動。

    為了能引起神龍的注意,讓神龍知道百姓的意愿,按時節降雨。

    每個村寨家家戶戶就按人頭湊份子,依照龍的樣子打造一條龍船,并買來豬和鴨子做供品。

    挑選村里身強力壯的后生20―40人在河里來回劃著龍船,齊聲吼叫,喚龍降雨,并扔下活鴨子和香噴噴的臘肉、豆腐、糯米做的粽子,鹽菜、酸辣肉餡的蒿菜粑誘龍出水,意在請出水里的神龍來到人間接受村民的供奉,降雨。

    爭強好勝的侗家漢子劃著幾十上百條龍船在錦江歡快的穿梭,相互追逐,追搶在河里撲騰的鴨子,歡呼聲、吶喊聲震天響。

    船越劃越有勁,舟越行越快,最后演變成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勇敢爭先的劃龍船比賽。

    岸上人都為自己村里的龍船吶喊助威,哪個村的龍船勝利了,就是為這個村爭了光,村民像迎接英雄一樣將劃船的后生迎進村,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涌進村里的祠堂,擺上慶功宴,端上豐盛的貢神食物,家家戶戶拿出自制的甜米酒開懷暢飲,犒勞為村爭光的英雄們。

    只有拿頭獎的英雄們才能吃上豬頭。

    那是一件終身都會感到光榮而自豪的事情。

    劃龍船比賽從此成為同飲錦江水的各族農民喜聞樂見的群眾自發性水上運動。

    每年端午前十幾天,村村寨寨農民便自發地組織起來,把擱置了一年的龍船用桐油“油”一遍,請進水里,開始操練起來。

    到了了端午那天,各地龍船便相約聚集在銅仁城中三江匯流的銅巖,等待比賽。

    這一天,銅仁城鄉萬人空巷,齊聚錦江兩岸,觀看比賽。

    政府從此也將這項自發的群眾體育賽事納入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壯大起來。

    錦江兒女一代代傳承著這瑰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且愈演愈烈,從由男人主宰的龍舟比賽發展到女子龍舟參與比賽,從傳統龍舟比賽發展到國際標準龍舟比賽,直至演繹為舉辦國際龍舟賽事。

    2009年1月,銅仁還榮獲了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的稱號。

      錦江景區沿岸如詩如畫的景點,主要包括武陵橋城、錦江十二景、錦江公園、水晶閣等。

     ?。?)武陵橋城。

    銅仁市是一座多水的橋城,僅城區就有大小十余座風格各異的大橋。

    橋下江水碧波蕩漾,錦江兩岸綠樹掩映,江上漁舟點點,既有名城蘇州的婀娜多姿,更有山城銅仁的風格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橋城。

     ?。?)錦江十二景。

    錦江十二景是錦江沿岸較有特色的自然景點,分別是:南岳飛泉、兩江春色、中流砥柱(銅巖)、東山樓閣、云彩江聲、文筆凌云、金磷戲水、漁梁夜月、石笏朝天、蘆洞嵐光、玉屏晴雪、西嶺歸樵。

     ?。?)水晶閣半島。

    位于城東太乙峰下,錦江東岸,島三面環水,半島古樹參天,幽香四溢。

    江面碧水映翠,漁舟如梭,宛如一幅流動的風景圖。

     ?。?)銅巖跨鰲亭。

    在銅仁錦江兩江匯流處,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總體面積486平方米,“孤嶼嶙峋,當兩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瀾于既倒”,這便是與“銅仁”有著極深淵源的銅巖。

    相傳,元朝時有漁人潛入銅巖底,“見巖足如鼎,中有銅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銅仁”也因此而得名。

    三尊銅人為儒、道、釋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

    而銅巖上的“跨鰲亭”,歷代皆有修建,最早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所建,現存之亭系1993年重建。

    舊時相傳,銅巖旁迎小江處有沙洲隱于水中,每逢鄉試前,如洲現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掛榜洲”。

    每逢鄉試前七日,銅仁的地方官按古制舉行賓興大典,在跨鰲亭上設宴招待應舉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寵餞”,以求個“獨占鰲頭”的吉兆。

      【四】中南門古商埠文化街區   據史料記載,作為“黔東門戶”的銅仁,早在宋代就有湖南、四川、江西的客商來此貿易;明、清時期,更是“商賈檣帆、絡繹不絕”,素有“黔東護商?!敝u;清末民初,銅仁濱河“船舶往來,日凡數十百號,商務不衰。

    外商在銅開設洋行五、六家”,城內有大中商戶400余家,成為黔東和川東一帶的各種土特產和省外常德、漢口等地工業品的集散中心和銷售市場。

    中南門、西門幾大碼頭商旅輻輳、異常繁榮。

    中南門曾是銅仁著名的碼頭和繁華商業區,以八大商號為主的大小商家,主要集中在中南門一帶。

     ?。?)中南門古城區。

    中南門古城區系明、清傳統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位于錦江北岸、東山西麓的中南門片區,背依東山,南臨錦江,群體龐大,布局井然。

    古城區占地總面積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總面積25544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個,古巷道11條,現存木結構及磚木結構建筑228棟。

    其房屋、道路建設及排水系統設計科學合理,顯示了古代民居建設規劃設計技術的高超水平,為黔東民居之典型。

    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銅仁古城垣。

    在中南門碼頭邊,看到一道用青石塊砌筑的石基,時斷時連,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銅仁古城垣的遺址。

    銅仁古城垣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距今已有700百余年的歷史。

    為銅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在全面進行進行維護階段】  ?。?)川主宮。

    川主宮是銅仁市現存時代最早(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

    位于銅仁大小兩江交匯處的西岸,與銅巖上的跨鰲亭隔江相對峙。

    川主宮為二進高封火墻圍護四合院式建筑。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宮內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遍及全宮,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時期社會生活、戲曲、宗教藝術的珍貴實物。

    【被私人給引起火災,給燒毀大部分,現在正在復建原址,獲得國家批準而開始復建】  銅仁交通以前相對落后,但近年來不斷得到改善,銅仁大興機場2001年通航 渝懷鐵路過境 ,大興機場即將更名,貴州和湖南共同開發規劃擴建機場,由于用到湖南鳳凰的土地,所以更名為銅仁鳳凰機場,這樣有助于靠鳳凰的知名度來讓更多人也知道銅仁,共同發展使用,不論姓黔或是湘,開有貴陽、重慶、廣州等航線,客流量逐年增加,渝(重慶)懷(懷化)鐵路通過市區,目前已經通鐵路幾年時間,在這之中銅仁的發展速度加快,火車站廣場的建設,市區道路的“白改黑”工程都已經開始施工,使得城市道路更大氣更寬闊,城市建設也因此更快更好,玉(屏)銅(仁)高等級公路早已通車,現在準備修建玉屏銅仁的高速公路,已經進入招標階段,有望年底或者2010年初動工,杭州--云南瑞麗的高速公路銅仁段也即將開工,除此之外,渝懷鐵路的復線也將修建,并進入銅仁市區,市區還有船舶在錦江駛行,大多都是從市區上船開往市區旅游景點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龍洞 的旅游船只,銅仁的交通正在努力一步一步完善中。

    銅仁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橋梁凌空兩岸,猶如15條彩虹。

    銅仁老城一面倚山,三面臨水,發源于梵凈的兩條江自西自北而來,匯于銅仁,稱錦江;錦江繞城半周,然后東去 銅仁一角流入湖南沅水。

    錦江沿岸有壯觀雄奇的六龍山溶洞群。

    其中已開發的九龍洞為貴州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在市內西門碼頭乘船就可以游覽九龍洞及錦江風景區。

    銅仁是杰出的紅軍將領周逸群烈士故鄉,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處,烈士塑像一座,往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銅仁地區主要旅游景點:梵凈山 ?沿河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沿河土地灣黔東革命根據地?九龍洞 ?太子石 ?南岳飛泉 ?沿河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四野屯 ?紅二、六方面軍紀念碑 ?云海波濤 ?中流砥柱 ?云彩江聲 ?魚梁夜月 ?文筆凌云 ?六洞嵐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嶺歸樵 ?萬笏朝天 ?兩江春色 ?金鱗游泳 ?東山樓閣 ?東山寺 ?錦江公園 ?十里錦江 ?長壽村 ?思南石【一】梵凈山: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 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

    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

    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

    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的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呢?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493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

    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

    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云,故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

    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嶺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云環繞,直指蒼穹。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

    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云天之上。

    還有那獨立撐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巖)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于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

    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

    峰回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

    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

    還有那云、霧、風,波譎云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

    在明朝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

    在梵凈山的滴水巖附近,有一塊奉萬歷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

    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

    ”明朝萬歷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于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

    ”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

    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

    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

    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

    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

    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桐)等珍稀植物。

    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國務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

    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

    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于先人愛惜,也得力于當代人的保護。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

    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

    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

    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

    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梵凈山的過去屬于我們歷代的先民,而梵凈山的現在和未來已不僅僅屬于它所在當地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人,它還屬于全人類。

    隨著大旅游、大開放思路的逐步確立,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梵凈山將東連以張家界、武陵源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南接以陽河、杉木河為代表的旅游景區,形成一個合理的旅游鏈條,構成橫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

    再加上銅仁大興飛機場的復航,玉屏至銅仁高等級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凈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懷鐵路也即將開通,梵凈山必將逐步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

    這,也是銅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是一方凈土。

    誰不向往這么一個返樸歸真、怡養身心的人間仙境呢!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

    梵凈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

    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

    自明萬歷年間開始,建梵剎廟宇,成為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

    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有“世界獨生子”之稱,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稱之為“灰金絲猴”。

    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最初1991-1993調查僅為3只!現在僅有500余只,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黔金絲猴的分布環境比較特殊,主要活動于保護區東北部松江縣境內,海拔1400―1800米之間;那里地形崎嶇、林木茂盛。

    它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為食,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

    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活動的地域范圍各不重疊,囿于固定的領地。

    對于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尸習俗。

    【二】九龍洞: 九龍洞景區位于城東的漾頭鎮是市區較近的旅游好去處,六龍山脈北端、 洞內景觀錦江南岸大峽谷之中,區內山峰林立,重巒疊嶂,溪谷幽深,竹木蒼翠,植被完好,既有璀璨崢嶸的巖溶洞群,雄奇險秀的錦江峽谷,逶迤秀麗的錦江(漾頭)庫區,還有考古價值較高的巖董、杜家園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遺址,是一個集觀賞和科研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九龍洞是該景區的主體景點,洞內空曠寬敞,氣勢磅礴,景物眾多。

    (主)洞長2284米,寬100多米,高75~80米,面積7萬多平方米。

    全洞分為8廳和一道暗河,廳又分為兩層,上層6廳,下層2廳,上下廳及洞洞之間均有小洞相連,深不可測。

    洞內遍布鐘乳石筍、石柱、石簾、石瀑、石幔、石花、石針等,有的似云海奔涌,有的似飛禽走獸,有的似奇花異草,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神奇瑰麗,令人留連忘返,遐想不斷。

    從市區坐旅游景區的車或者去城區中心西門橋渡口乘坐旅游船可以到達{是欣賞錦江沿岸秀麗風景,良好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3233生態景觀的好選擇。

    },坐車的人到了錦江對岸乘船過河,均為坐馬上山,走路也行但是喜歡輕松的游客和想體驗坐馬背感覺的游客可以選擇,到了門口購買門票即可進入內部檢票進入洞內,欣賞雄奇壯麗的溶洞自然奇觀。

    【三】錦江旅游區從佛教名山梵凈山,流出兩條江,一條叫大江,一條叫小江,兩江穿山越谷,在銅仁城中匯合形成了錦江。

    就在三江匯流的地方,一巨大巖石突兀江心,成為銅仁的中流砥柱――銅巖,巖上供奉“儒、釋、道”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銅像,銅仁的歷史淵源由此而起,銅仁因此而得名“銅人”。

    又因三位鼻祖的教義宗旨均以“仁”為核心,遂改名為銅仁。

    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錦江孕育了銅仁――仁義之城。

    這是一個被山懷抱的城市,一個被水滋潤的城市。

    穿城而過的錦江孕育著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將城市裝扮得如詩如畫。

    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水墨山水畫卷伴著千年流淌不息的錦江徐徐展開。

    由亞太環境保護協會APEPA中國委員會、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CUI等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三屆(2009)中華100大生態親水美景口碑金榜,日前在香港發布,貴州省銅仁市十里錦江入選十佳。

    銅仁因水而興。

    錦江下洞庭,入長江,古時,是銅仁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賈云集”,曾經盛極一時,素有“黔東重鎮”之稱號。

    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的銅仁人,水上行舟,運輸、捕魚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你依然能聽到城中江聲漁歌繚繞,看到綠柳下一個個靜候江水的休閑垂釣者。

    更為有趣的是那夕陽里的十多座大橋上,一排排橋釣者悠然自得的情景不得不令你駐足守候橋下的魚上鉤。

    錦江帶給這里的人們無限歡樂,讓您無時無刻都能盡享到游泳的樂趣,垂釣的樂趣,人魚水嬉戲的樂趣。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垂釣、游泳、高臺跳水、龍舟、漂流、獨竹漂等水上運動依然是銅仁人最大的愛好和樂趣,錦江不僅養育了勤勞勇敢的銅仁人,更賦予了銅仁獨具特色的水文化、漁文化、龍舟文化。

    團結、力量象征的龍舟競渡也因此而成為銅仁最悠久、最豐富、最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習俗。

    龍是中國吉祥的象征,掌管降雨的神。

    古時,是銅仁侗族人最崇敬的神靈。

    龍的傳說在這里優美動人,惟妙惟肖。

    賽龍舟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源遠流長。

    龍舟競渡,在銅仁俗稱“劃龍船”,雖然同紀念屈原有關,但在銅仁卻賦予它新的含義。

    最早是這里的侗家人向神龍祈福免災的一種祭祀活動。

    銅仁有句俗話叫做“端午不下,犁耙高掛”。

    意思就是如果端午不下雨的話,今年就會遇到旱災。

    一年無雨,必影響到農作物生長,沒有收成。

    因而,每年農民完成了一年的春耕春種,就開始忙著向降雨的神龍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時值端午時節,村村寨寨的人們殺豬宰鴨,沿母親河――錦江開展祭祀活動。

    為了能引起神龍的注意,讓神龍知道百姓的意愿,按時節降雨。

    每個村寨家家戶戶就按人頭湊份子,依照龍的樣子打造一條龍船,并買來豬和鴨子做供品。

    挑選村里身強力壯的后生20―40人在河里來回劃著龍船,齊聲吼叫,喚龍降雨,并扔下活鴨子和香噴噴的臘肉、豆腐、糯米做的粽子,鹽菜、酸辣肉餡的蒿菜粑誘龍出水,意在請出水里的神龍來到人間接受村民的供奉,降雨。

    爭強好勝的侗家漢子劃著幾十上百條龍船在錦江歡快的穿梭,相互追逐,追搶在河里撲騰的鴨子,歡呼聲、吶喊聲震天響。

    船越劃越有勁,舟越行越快,最后演變成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勇敢爭先的劃龍船比賽。

    岸上人都為自己村里的龍船吶喊助威,哪個村的龍船勝利了,就是為這個村爭了光,村民像迎接英雄一樣將劃船的后生迎進村,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涌進村里的祠堂,擺上慶功宴,端上豐盛的貢神食物,家家戶戶拿出自制的甜米酒開懷暢飲,犒勞為村爭光的英雄們。

    只有拿頭獎的英雄們才能吃上豬頭。

    那是一件終身都會感到光榮而自豪的事情。

    劃龍船比賽從此成為同飲錦江水的各族農民喜聞樂見的群眾自發性水上運動。

    每年端午前十幾天,村村寨寨農民便自發地組織起來,把擱置了一年的龍船用桐油“油”一遍,請進水里,開始操練起來。

    到了了端午那天,各地龍船便相約聚集在銅仁城中三江匯流的銅巖,等待比賽。

    這一天,銅仁城鄉萬人空巷,齊聚錦江兩岸,觀看比賽。

    政府從此也將這項自發的群眾體育賽事納入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壯大起來。

    錦江兒女一代代傳承著這瑰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且愈演愈烈,從由男人主宰的龍舟比賽發展到女子龍舟參與比賽,從傳統龍舟比賽發展到國際標準龍舟比賽,直至演繹為舉辦國際龍舟賽事。

    2009年1月,銅仁還榮獲了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的稱號。

    錦江景區沿岸如詩如畫的景點,主要包括武陵橋城、錦江十二景、錦江公園、水晶閣等。

    (1)武陵橋城。

    銅仁市是一座多水的橋城,僅城區就有大小十余座風格各異的大橋。

    橋下江水碧波蕩漾,錦江兩岸綠樹掩映,江上漁舟點點,既有名城蘇州的婀娜多姿,更有山城銅仁的風格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橋城。

    (2)錦江十二景。

    錦江十二景是錦江沿岸較有特色的自然景點,分別是:南岳飛泉、兩江春色、中流砥柱(銅巖)、東山樓閣、云彩江聲、文筆凌云、金磷戲水、漁梁夜月、石笏朝天、蘆洞嵐光、玉屏晴雪、西嶺歸樵。

    (3)水晶閣半島。

    位于城東太乙峰下,錦江東岸,島三面環水,半島古樹參天,幽香四溢。

    江面碧水映翠,漁舟如梭,宛如一幅流動的風景圖。

    (4)銅巖跨鰲亭。

    在銅仁錦江兩江匯流處,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總體面積486平方米,“孤嶼嶙峋,當兩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瀾于既倒”,這便是與“銅仁”有著極深淵源的銅巖。

    相傳,元朝時有漁人潛入銅巖底,“見巖足如鼎,中有銅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銅仁”也因此而得名。

    三尊銅人為儒、道、釋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

    而銅巖上的“跨鰲亭”,歷代皆有修建,最早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所建,現存之亭系1993年重建。

    舊時相傳,銅巖旁迎小江處有沙洲隱于水中,每逢鄉試前,如洲現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掛榜洲”。

    每逢鄉試前七日,銅仁的地方官按古制舉行賓興大典,在跨鰲亭上設宴招待應舉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寵餞”,以求個“獨占鰲頭”的吉兆。

    【四】中南門古商埠文化街區據史料記載,作為“黔東門戶”的銅仁,早在宋代就有湖南、四川、江西的客商來此貿易;明、清時期,更是“商賈檣帆、絡繹不絕”,素有“黔東護商?!敝u;清末民初,銅仁濱河“船舶往來,日凡數十百號,商務不衰。

    外商在銅開設洋行五、六家”,城內有大中商戶400余家,成為黔東和川東一帶的各種土特產和省外常德、漢口等地工業品的集散中心和銷售市場。

    中南門、西門幾大碼頭商旅輻輳、異常繁榮。

    中南門曾是銅仁著名的碼頭和繁華商業區,以八大商號為主的大小商家,主要集中在中南門一帶。

    (1)中南門古城區。

    中南門古城區系明、清傳統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位于錦江北岸、東山西麓的中南門片區,背依東山,南臨錦江,群體龐大,布局井然。

    古城區占地總面積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總面積25544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個,古巷道11條,現存木結構及磚木結構建筑228棟。

    其房屋、道路建設及排水系統設計科學合理,顯示了古代民居建設規劃設計技術的高超水平,為黔東民居之典型。

    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2)銅仁古城垣。

    在中南門碼頭邊,看到一道用青石塊砌筑的石基,時斷時連,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銅仁古城垣的遺址。

    銅仁古城垣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距今已有700百余年的歷史。

    為銅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在全面進行進行維護階段】(3)川主宮。

    川主宮是銅仁市現存時代最早(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

    位于銅仁大小兩江交匯處的西岸,與銅巖上的跨鰲亭隔江相對峙。

    川主宮為二進高封火墻圍護四合院式建筑。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宮內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遍及全宮,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時期社會生活、戲曲、宗教藝術的珍貴實物。

    【被私人給引起火災,給燒毀大部分,現在正在復建原址,獲得國家批準而開始復建。

    登陸
    ?
    發送驗證碼
    用手機驗證碼登錄
    前往注冊
    特一官網客服熱線

    客服熱線

    值班熱線

    特一官網微信客服號

    微信客服號

    teyi558

    特一官網QQ客服

    QQ客服

    1781567112

    點擊對話

    收起
    特一 QQ客服號 特一微信客服號 官方電話 返回頂部

    全國浪漫熱線

    值班熱線

    特一官網微信客服號

    微信掃描加好友

    人妻中文专区字幕,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6,富婆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91,精品综合久久97,欧美一区不卡